第11期主题论坛简报 | 孙颖昊,氢气管道运输与气相氢解离吸附
2025-01-07
12月30日浙江大学氢能研究院举办了2024年度最后一场主题论坛,特别邀请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机械制造工程系博士后、授课讲师孙颖昊博士作“氢气管道运输与气相氢解离吸附”讲座。浙江大学氢能研究院氢能储输研究中心主任施建峰教授主持了论坛。
氢能被广泛认为是未来能源结构转型和实现净零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氢气运输的理想方式,管道具有高效、大容量和低成本的优势。然而,氢气管道材料面临氢致脆化(HE)的挑战,这可能导致管道在运行过程中发生灾难性故障。由于金属原子间的间隙较小,只有原子氢能够进入管道钢并引发脆化。因此,研究钢表面上氢原子的生成机制,即氢的解离吸附过程,对氢气管道的实际应用至关重要。目前,对于管线钢表面不规则处的氢解离吸附研究仍然有限。
本报告详细探讨了利用模拟方法研究金属表面氢解离吸附的可行性,并构建了管线钢表面典型不规则部位(如晶界、位错、非金属夹杂物)的模型。研究表明,高角度晶界、刃位错核心、受拉应力区域以及Al₂O₃界面Fe侧是氢吸附的优先位置。此外,研究确定了氢吸附的键合机制为轨道杂化,电子从附近的Fe原子及Al/O原子转移至吸附的H原子。通过分配函数分析发现,高压和低温条件有助于氢的解离吸附。而含氧气体杂质通过与电子的竞争吸引能够显著抑制氢的吸附,CH₄则对氢的解离吸附有轻微抑制作用。
为全方位、更清晰地将研究成果分享给学界同仁,孙博士着重阐述了以下关键内容:
(1)规则的Fe(110)晶面上的氢吸附解离过程;
(2)大角度晶面(Fe Σ5(310)/[001])上的氢吸附解离过程;
(3)Fe(110)晶面上刃位错对氢吸附解离过程的影响;
(4)Fe表面非金属夹杂物分子模型构建及其对氢吸附解离过程的影响;
(5)通过吉布斯自由能代替吸附能作为Fe表面氢吸附解离的热力学判据;
(6)气体杂质(O2、CH4、H2O)对与氢解离吸附行为的影响;
(7)充氢对管线钢表面活性的影响;
(8)管线钢焊缝区的渗氢行为与应力分布;
(9)高镍铬合金的钝化失效机理;
(10)三通管的冲刷腐蚀行为。
在交流互动环节,现场及线上参加论坛的师生围绕氢管道表面气体吸附与解离过程,向孙博士提出了许多专业性问题。孙博士以严谨而细致的态度一一作答,并结合自身研究经验,进一步强调了持续探索的重要性。线上线下的交流互动,让每一位参会者,无论身处现场还是通过屏幕连线,都能充分融入其中,共探氢能发展的新路径。
随着氢气管道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众多科学家积极投身于该领域的研发与应用。氢能作为清洁能源的代表之一,其大规模、安全、高效的输运技术成为推动氢能产业发展的关键。我们期待未来在这一研究方向取得更多技术突破,为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加速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