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是氢能研究院的核心建设内容之一。随着高等院校与企业合作加深,面向产业发展需求和国家产业战略布局的人才培养逐渐成为产学研融合的重要基础。氢能作为二次能源,不论是处于气体、液体还是固体状态,其高效储存至关重要。随着氢能产业受到全球广泛关注并得到快速发展,其人才储备将成为区域产业发展竞争的焦点之一。九月正值开学季,第5期主题论坛“高密度氢储能”特别邀请到我国空分设备行业技术领军人才、杭氧集团总工程师韩一松,曾被中央电视台等联合评选为“十佳分析师”的《产业观察者》独立撰稿人郑贤玲,以及研究成果列装了多款我国最新型重大军事装备的华中科技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叶建军,与浙江大学对新能源(尤其是氢能)感兴趣的学生们共同探讨氢能领域发展和人才培养焦点问题。本次论坛由氢能研究院氢储运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施建峰教授和浙江大学学生新能源协会会长钱成铭同学共同主持。论坛深度讨论了领域内佼佼者与氢结缘的故事、氢能的重要性和发展前景、人才需求等。原本90分钟的论坛持续了接近120分钟,精彩的探讨让大家意犹未尽。
图1. 论坛现场
与氢相遇——一见倾心
忆往昔与氢结缘,韩总谈到氢与空分的技术体系一致,但是氢液化难度更大。早期,他对氢的关注始于储能调研发现:原来氢的发展潜力很大,但同时需要大企业关注、合作。另外,氢能产业链条长,降成本难度较大,需要长期关注。
对于郑博士来说,忠于氢能始于好奇和直觉。2018年,李克强总理参观丰田后,郑博士随后去了当地参观。在看到加氢车的瞬间,对产业的敏锐观察让她产生深度了解、分析氢能产业发展的决定。从2020年创办《产业观察者》公众号起,她已经写了150余篇氢能产业分析文章。
而叶教授在氢能领域深耕始于他对国家发展需求和产业发展契机的深刻认知。2000年以后,氢能受到关注。抓住行业发展契机,结合自身所学所研来解决行业发展的装备问题,是当时身为高压过程装备与安全创新团队学生的叶教授的想法。
不论哪一种相遇,都始于我们对自身所处时代的敏锐观察,以及对自身所学的准确认知。
图2. 有趣的故事让现场同学们忍俊不禁
氢国氢城——吾辈之志
氢国与氢城,领域内的佼佼者早有投身氢能科研事业和产业发展的国家战略认知。谈及氢的广泛应用,韩总和郑博士均认为我们要从国家能源安全的战略高度去谈氢。氢既可以作为原料,又可以作为能源或储能介质,应用非常广泛。并且,氢具有可存储性且形式灵活。韩总提到,现在重卡是氢能的主要应用场景之一,成本相对较低。然而,氢能的来源成本、运输成本等整个产业链上的成本问题依然是制约氢能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他认为氢能往前推进,要以点带面,循序渐进,可以考虑通过技术创新降成本(这也是在观众提问环节,一位新生关注的问题——通过哪些关键技术突破来降成本,从而实现氢能大规模应用?)。看到现场年轻的莘莘学子,他鼓励大家找准自己的点,将自身价值融入到时代发展中。
郑博士从氢能发展历史的角度剖析氢能对于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性。现在氢能多用于燃料电池汽车、轨道交通、航空等领域。在未来,她认为工业、能源、家用、农业都是氢能应用的重要领域。说起她为金融行业寻找氢能领域年轻的佼佼者,当她找到他们并提供高薪职位时被断然拒绝,理由是“氢能是可以做一辈子的领域”。相信这句话在年轻人心中荡起了涟漪。忠于氢,吾辈之志。
图4. 郑贤玲博士现场分享与年轻人才的交流并勉励大家“年轻人的投入不会被浪费”
当访谈推进到本次论坛的着力点——打通学科和产业链,叶教授说氢能学科既传统又新兴,是交叉性非常强的学科。它涉及机械、电气工程、材料科学、化工、能源等多个领域。叶教授建议同学们在众多领域中找到自己的领域,多做积累,从量变到质变,从而实现个人理想。
图5. 叶建军教授建议同学们找到自己的领域
韩总建议学校提前布局产学研,让人才培养提前“预约”未来市场需求、服务未来产业发展和国家战略布局。对学生来说,韩总建议大家关注行业变化,“找到一个有价值的点,打下去”,未来自然有很多对接时代和产业发展的机会。
郑博士认为氢能正在经历第三次浪潮——一次资本追逐的浪潮。业内来看,韩总认为虽然资本希望拥抱氢,但不能“因氢而氢”。企业加入这一浪潮的意义在哪?个人加入这一浪潮的意义是什么?研究机构、企业、个人带来的价值在哪?可以做出哪些突破?韩总建议大家不要盲目地追逐浪潮。施教授点评到:“秉持‘求是、创新'的校训,剔除浮华,关注真正价值”。
氢能产业还很年轻,正如刚刚入学的学生。氢能作为新的发展维度、新的发展平台,“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出口在哪里”?学生主持人钱成铭代表学生们提问。韩总认为行业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刚需,它“求贤若渴”。对于广大学生来说,他建议大家学深、学透专业课,打好基本功;同时,多关注宏观环境发展。施教授补充到,大家可以从自身的发展需求和期望解决的问题出发,在价值链上找到自己的点。
图7. 学生主持人钱成铭代表学生们提问
氢与卿同样年轻,一起同向并行到未来!